有汗

重点了解汗量多少、汗出时间、汗出部位和颜色变化。临床可以分为下列几种类型进行辨别:

1、表证有汗

  • 若汗出而兼见发热恶风,脉浮缓者,为外感风邪所致的太阳表虚证,即太阳中风证。因风为阳邪,其性开泄,风邪袭表,使腠理疏松,津液外泄而汗出。
  • 若汗出兼见发热重,微恶风寒,鼻塞涕浊,咽痛头痛,脉浮数,为外感风热所致的表热证。热为阳邪,其性升散,热蒸肌表,亦可使肌腠疏松而汗出。

综上所述,说明表证辨汗对辨识病邪性质有重要作用,无汗者属表实,即寒客肌表;有汗者为表虚,风邪袭表。

2、特殊汗出
是指汗出的时间、汗出的状况有其特殊表现的病理性汗出,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:

  • 自汗:平时无故时时汗出,动辄益甚,称为自汗。《伤寒明理论·自汗》中指出:“自汗之证,又有表里之别焉实之异焉。”故临床辨自汗,应当区别表里虚实。
    若久病体弱,时时自汗出,动则益甚,兼见气短懒言,极易感冒,面色㿠白,脉细弱等症,属气虚自汗。肺主皮毛,久病伤及肺气,皮毛不固而自汗出,动则耗气,气不摄津故汗出益甚。
    若自汗出,动则益甚,兼见形寒畏冷,或四肢欠温,舌淡白胖嫩,脉沉细无力等症,属阳虚自汗,因阳虚卫阳不能固护肌表而自汗。
    若表虚之人,微感风邪则自汗尤甚,此乃营卫不和而自汗,风伤于卫,卫伤则不能固守营阴,营卫不和,营阴外泄而自汗,常兼有恶风,苔薄白,脉浮缓等。
  • 盗汗:病人人睡则汗出,醒则汗自止,称为盗汗。其原因多为阴虚内热所致,由于人睡时卫阳入里,以致阳气亢盛,蒸发津液外泄,故见睡眠时汗出。醒后卫气复出于表,肌表固密,故醒后汗止。阴虚之盗汗,常伴有低热、潮热、五心烦热,两颧潮红,口干咽燥,舌红少津,脉细数。临床所见盗汗之症,尤以肺阴虚、肾阴虚和心阴虚最为多见,故前人有“阴虚则盗汗” 之说。
  • 大汗:是指汗出甚多,津液大泄。常有虚实两种情况。若大汗不止,蒸燕发热,兼见面赤心烦,大渴引饮,脉洪大等,为里实热证。多因表邪人里化热,或风热内传,以致里热亢盛,蒸腾津液外泄所致。若大汗淋漓,如珠如油,常出现于疾病的危重阶段,是阴阳将要亡脱的危候,故又称为“绝汗”“脱汗”。故《素问·诊要精终论》说:“绝汗乃出,出则死也。”说明此证为濒死之兆。据汗出特点及伴随症状,分亡阴与亡阳两种类型。若冷汗淋漓,兼见四肢厥冷,面色苍白,声短息微,脉微欲绝,为亡阳之汗。阳气暴脱于外,不能固密阴津,津随气泄,乃阴阳离决的反映。若病人汗出如珠如油,热而粘手,兼见高热喘促,烦躁,渴喜冷饮,舌短少津,脉细数疾者,为亡阴之汗,为阴液耗竭于内,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越,夹津液外泄所。
  • 战汗:病人突然恶寒战栗,继而全身汗出,称为战汗。战汗多发生于急性热病过程中,是邪正相争十分剧烈的反映,也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,应密切观察战汗后病情的变化。
    若病人体质强盛,汗出热退,脉静身凉,呼吸平稳,为正胜邪却,邪去正安,病情好转之佳象;若战栗汗出后仍身发高热,烦躁不安,脉疾数,则是正不胜邪,邪盛正衰,病情恶化之危象。
  • 黄汗:病人汗出,以汗色黄如柏汁,染衣着色,称为黄汗。产生黄汗的原因,为湿热熏蒸所致,故常兼发热口苦,胸闷呕恶,小便不利,舌苔黄腻,脉濡数等症。

3、局部汗出
指身体某些局部出汗异常的病理现象,临床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:

(1) 头汗:汗出仅限于头面部或头颈部,称为头汗。产生头汗的原因如下:

  • 若病人头面多汗,兼见面赤烦渴,舌尖红,苔黄,脉数,为上焦邪热熏蒸。上焦邪热循阳经上蒸于头面,逼迫津液外泄所致。
  • 若头面多汗,兼见头身困重,身热不扬,脘闷纳呆,小便不利,舌苔黄腻,为中焦湿热蕴蒸,津液上越所致。
  • 若病人但头汗出,兼见烦躁谵语,前阴下血,为阳明里热过盛,热入胞室所致。阳明之脉上循头面,下与冲脉相交而与胞室相连,若阳明里热炽盛,热邪内陷胞室与血相搏,郁热循经上于头面,蒸津外泄,故头汗出。
  • 若但头汗出,齐颈而还,兼见往来寒热,口苦心烦,胁痛,脉弦,属伤寒少阳病,为邪热循少阳经脉郁蒸于头面所致。
  • 假若久病体衰,症见头额部汗出,兼见四肢厥冷,气短,脉微弱,是虚阳上越。久病重病,阴精耗竭于下,阴不敛阳,阴阳离决,而致虚阳上越,则津随气泄,属亡阳证。

(2) 半身汗:是病人仅见半侧身体有汗,或为左侧,或为右侧,或于上半身,或于下半身,统称为半身汗。其病变不在于出汗的半身,而在无汗的一侧。产生的原因,主要是因风痰或痰瘀、风湿之邪阻滞于身体一侧经脉,气血运行不周,津液布达受阻,以致汗液排泄障碍而见患侧无汗。临床常见于截瘫、痿证和中风病人,如下肢瘫痪或痿躄病人,汗出多在上半身,中风偏瘫者则健侧有汗而患侧无汗。此外,营卫不和,气血失调,亦可导致半身汗出,此汗出之侧为营卫失调之所。

(3) 手足心汗:一般手足心少量出汗者为生理现象,出汗过多则为病理现象,常见以下两种情况:

  • 脾胃郁热熏蒸:病人手足发热汗出,连绵不断,兼烦渴冷饮,尿赤便秘,脉洪数,为脾胃郁热蒸达四肢,循阴经熏蒸于手足心所致;若手足心多汗,兼头身困重,身热不扬,舌苔黄腻者,多由中焦湿热郁蒸所致。
  • 阴虚内热:病人手足心发热汗出,常伴见颧红,潮热骨蒸,盗汗,舌红少苔,脉细数等症,乃因阴虚阳盛,虚热内生,循阴经熏蒸手足心所致。
  • 胸汗:心胸部易出汗或汗出量多,称为胸汗。胸汗多见于虚证,若兼神疲倦怠,纳呆食少,心悸失眠等症,多属心脾两虚;若见心悸心烦,失眠多梦,腰膝酸软等症,多属心肾不交。
  • 阴汗:前阴部多汗或阴囊多汗,谓之阴汗。阴汗多与肝经湿热和肾阳虚衰有关。若阴汗伴见阴部瘙痒灼痛,尿赤,且汗液较稠或臭秽,此为肝经湿热下注所致;若阴部汗湿而冷,汗液清稀,多为肾阳虚衰,阴寒内盛,寒湿下注所致。